close

青島:以“智高點”搶占轉型升級的制高點

青島:以“智高點”搶占轉型升台中電梯維修級的制高點

2018-04-08 10:05:00 來源: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 作者: 王娉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我市院士專傢工作站的建設,從最初啟動便定位於面向創新前沿、面向一線、面向基層精準服務,成為企業與高校、院所之間的橋梁和紐帶。院士工作站通過“引進一名院士,帶動一傢企業,培養一批人才,壯大一個產業”,將“產學研用”等創新主體、創新要素連接起來,將高端智力引入生產一線,推動著企業技術創新不斷邁上新臺階。





▲制圖 李飛

軍用“特殊塗料”在民用領域顯神威

海化院新型塗料已應用於石油平臺、高速公路



▲薛群基院士



▲海化院防滑塗層性能測試與分析。

一座海上石油平臺,甲板佈滿水漬和油跡,但一架負責運輸的直升機卻穩穩地降落在甲板上。“因為甲板上塗有耐菜梯保養磨防滑塗料,能保持較高的摩擦系數,我們公司目前正從事這方面研發、應用工作。”據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張衛國介紹,2014年9月,經市科協牽線搭橋,海化院院士專傢工作站建站,中國耐磨材料及固體潤滑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群基進站。三年來,薛群基院士針對高性能、綠色環保型耐磨/潤滑塗層的研究指導,讓海化院這個有著52年歷史的老牌軍工配套企業,在軍民融合的發展道路上迅速崛起。

新型潤滑材料,掃描電鏡下看著像“洋蔥”

海化院曾經是為解決海軍艦船塗料急需而成立的“4·18”艦船塗料攻關協作組。超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以及組建單位的“先天優勢”,讓這傢企業在海洋塗料、重防腐塗料、航空航天塗料、功能塗料、膠粘劑及功能材料的研究、開發、生產、檢測等領域成為同行業中的佼佼者。

“近年來,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傢戰略,我們也在積極探索如何將自己的科研創新優勢服務社會,助推地方經濟發展。”張衛國表示,世界主要發達國傢競相推出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都不約而同地將節能環保、清潔能源新材料等作為優先發展的產業,因此海化院也渴望在自己的“老本行”上開疆拓土。

薛群基院士是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是我國材料化學和特種潤滑材料領域主要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已經研制成功瞭數十種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新型潤滑材料。這些新型潤滑材料有啥特別?海化院技術專傢解釋說,它們都有特殊的微觀設計。例如一種自潤滑塗層材料所用的自潤滑粉體,乍一看就是普通的粉末,但在掃描電鏡等設備下,一般的潤滑材料隻有一層結構,它卻像洋蔥一樣可以剝離出一層又一層,發揮長效自潤滑作用。

海化院引入薛群基院士在基礎研究和機理研究方面的“內核”,向應用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在防腐、防滑、防污、防火、防冰等海洋塗料功能上不斷完善研發體系。

從艦船到地磅,融合發展解決民用市場實際難題

院士工作站成立後,“海上石油平臺防滑塗料”項目是一場“重頭戲”。由薛群基團隊指導,海化院在耐磨材料的結構組成等方面進行瞭深入分析,進行“配方設計”,有效提高瞭防滑塗層的耐磨性。在熱帶海洋地區,高溫、高鹽、高濕的強腐蝕環境,對平臺的使用壽命是一種考驗。海化院的塗料填補瞭國內深海腐蝕防護領域的技術空白,解決瞭海上石油平臺的防腐、防滑問題,能夠有效保護人員、設備在平臺上的安全生產,而且使用壽命在十年以上,顯著降低瞭維護成本。

在艦船、石油平臺上有效使用的塗料,如果投入民用市場,“牛刀”殺雞,技術領先優勢會更加明顯。從2015年開始,海化院的甲板防滑塗料開始應用於高速公路的稱重計量系統。據張衛國介紹,以高速公路每天的重載貨車通行量大約為800—1000輛車計,不到一年,地磅上2毫米厚的花鋼板就會嚴重磨損,失去防滑性。依托院士工作站,海化院將甲板防滑塗料塗裝在高速公路稱重系統上。應用數據顯示,載重55噸以上的貨車、年通過率30萬次的高速公路稱重計量系統,使用期3年以上。2015、2016年已實現近600萬元的銷售收入。目前,海化院繼續開展重載碾壓防滑塗料的研制,並且已經在某高速公路稱重計量系統生產廠傢進行瞭車間塗裝應用試驗,在河北某高速路口進行瞭現場塗裝應用試驗,取得瞭良好的使用效果。

“軍用技術轉民用,是企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張衛國說,在院士的指導下海化院與國內知名大學、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後,在生物污損、環保型塗料技術、功能型塗料技術等方面開展博士後課題研究,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將為帶動整個青島地區海洋塗料原材料上遊產業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王 娉)

一針紮下去,中風患者能抬腿

海慈醫院針推康復科年門診量近10萬人次



▲石學敏院士



▲石學敏院士(右二)在指導操作。

3月23日上午,海慈醫院針推康復科主任劉立安接診瞭百餘名病號,一直到中午12點半才稍事休息。“今天還不算最多的,我們科室長期以來一直都是這樣的節奏。”劉立安告訴記者,自2014年引入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學敏,建立院士專傢工作站以來,海慈針推康復科的年門診量逐年增加,目前已近10萬人次,“華夏第一針”造福瞭越來越多的島城百姓。

小小銀針,給中風患者帶來康復希望

“石學敏院士是我的博士導師,我從他身上學到的寶貴的東西之一,就是不論取得瞭多大的成績,都絕不離開臨床。”劉立安告訴記者,石學敏今年已經八十高齡瞭,但還堅持每周在臨床一線看病坐診,時時關註患者的需求。

石學敏是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院長、世界著名中醫針灸學專傢,被中外患者和海內外媒體譽為“華夏第一針”。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石學敏就提出中風病的根本病機在於“肝風挾痰濁、瘀血上蒙腦竅,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的創新性認識,並創立瞭獨特的“醒腦開竅針刺法”。曾經有一名外國領導人腿動不瞭,石學敏給他紮瞭一針之後,馬上就能站起來走路,令他身邊的西醫專傢百思不得其解。

“這些可不是虛言,都是我們臨床上經常發生的事。”劉立安在門診上現場演示,一名中風患者原本腿隻能微微抬起,一針下去,立即能抬高三四十公分。劉立安解釋說,“醒腦開竅針刺法”立竿見影的效果非常明顯,這是針灸的即刻效應,要想鞏固療效,還得堅持治療。“以前,患者中風,偏癱在床,讓很多人失去瞭生活及康復的信心。引進石學敏院士這套針刺法,提高瞭臨床療效,降低瞭致殘率,同時給太多的患者帶來瞭重新站起來的信心和希望。”

院士親自坐診,為島城患者量身定“醫”

“很多患者就診時總是問:針灸能治什麼病?其實,中醫兩條腿,一條是中藥,一條是針灸。用中藥能治的病,針灸基本也都可以治療。”劉立安說,針灸應用廣泛,可治療的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有400多種。

2014年,在市科協的支持下,劉立安邀請自己的老師在海慈醫院設立院士專傢工作站,並與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開展瞭臨床、教學、科研等多方面的密切合作。石學敏院士團隊結合我市中風病人發病特點及醫療實際,親自為島城患者“把脈操針”,規范穴位進針方向、針刺深度、針刺手法及手法持續操作時間,形成一套科學、規范、系統的針灸治療手法以及診療方案,對患者整體狀態進行評價後使用,提高瞭中風患者的臨床療效。

據瞭解,由於知名度不斷提高,海慈針推康復科原有56張床位,院士工作站成立之後,不僅島城患者受益,威海、煙臺等周邊地區的患者也慕名而至,目前病床已擴增到90張,依然難以滿足病患需求。

技術“不保密”,傳道解惑培養更多傳承人

劉立安認為,引進院士工作站,不僅僅方便瞭島城群眾在傢門口體驗世界一流的針灸技術,更是為島城的中醫從業者開辟瞭一條進修、研習的“綠色通道”,可以更便捷地向國醫大師學習中醫藥文化,繼承與發揚國之精粹。

石學敏院士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醫以前有個弱點,就是“不外傳”。而在這個時代,他希望技術解鎖,希望更多的醫者能掌握它。據瞭解,通過院士工作站,石學敏院士攜專傢團隊在青島培養繼承人,更面向島城針灸從業人員進行授課講座並親自手法演示。工作站每年舉辦“針灸技法與臨床應用高級研修班”,累計培訓1000餘名針灸康復醫師,涉及公立、民營醫院及個體診所、養生保健館等200餘傢機構,極大地提升瞭各層次醫師的針灸技術水平。針推康復科每年派出中青年骨幹到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行3-6個月的進修學習,將先進、精湛的針灸診療技術帶回青島。在院士工作站的引領下,科室三年來臨床帶教中醫規范化培訓醫師、實習生、進修人員300餘人,進一步推動瞭我市針灸醫療、教學及科研事業的發展。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王 娉)

“借腦”院士,環保行業占先機

助力“青達”從設備制造商變身技術運營商



▲嶽光溪院士



▲青達公司低溫腐蝕可控的煙氣深度冷卻技術及應用。(本版照片均為資料照片)

“我們公司的跨越性挺大的。以前,我們是一傢環保設備制造商,隻要能把機器賣出去就行;現在,我們是一傢環保技術運營商,重要的是可持續綠色發展。”青島達能環保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達”)總經理劉衍卉告訴記者,一切改變源自院士專傢工作站的建立。在青達,正在演繹“引來一個人才,帶動一個項目,吸引一個團隊,催生一個產業”的生動格局,以“智高點”搶占轉型升級的制高點,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精致樣本。

促進傳統鍋爐底渣處理系統轉型升級

青達成立於2006年,是一傢集研發、制造、銷售及工程總承包為一體的國傢高新技術企業。“在2007年之前,我們主要制造傳統濕式底渣處理裝備,但隨著國傢節能減排戰略的實施,這個行業的市場越來越不景氣,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劉衍卉回憶,當時企業自身的研發能力有限,急需外援。他們先是與西安交通大學趙欽新教授取得聯系,共同研發“電站鍋爐煙氣處理系統”,獲得瞭企業新的技術經濟增長點;之後又與山東大學建立“達能與山東大學節能減排研究院”,致力於電渣鍋爐煙氣超凈排放技術研究,目前已實現產業化應用。

然而,傳統鍋爐底渣處理系統產品要進一步轉型升級,缺乏技術領軍人才,面對市場還是望洋興嘆。這時,有人向劉衍卉推薦瞭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的嶽光溪教授。嶽光溪院士完成瞭我國第一個循環流化床鍋爐設計導則及熱力計算軟件,打破瞭國外長期技術封鎖,他指導的世界最大容量超臨界600兆瓦循環流化床研發及示范工程達到瞭世界領先水平。

2014年5月,劉衍卉以清華大學EMBA“校友”的身份,向嶽光溪院士自報傢門,並請教關於流化床除渣的設計思路。嶽光溪院士非常支持企業的產學研合作,見面沒多久,合作就談成瞭。2014年年底,由嶽光溪領銜的院士專傢工作站成立瞭,給遭遇“智力短板”的企業帶來瞭希望,順利攻克循環流化床鍋爐底渣處理系統產業核心關鍵技術。

新技術新產品占公司銷售收入80%以上

院士“當傢”,企業的創新攻關能力立即煥然一新。據瞭解,嶽光溪院士團隊通過戰略咨詢、定期指導、協同技術攻關及成果轉化等方式,瞄準行業發展制高點,幫助企業把握行業熱點和前沿。企業遇到難題,電話、信函、郵件,都可以第一時間聯系到嶽光溪院士。而且,青達依托院士工作站,聯合西安交通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機械研究總院、電力研究院等行業內的頂尖科研院所,建立瞭研發與產業化相結合的“大科研”運作模式。自2014年院士工作站建站至今,青達承擔市級以上立項項目23項,其中國傢級2項、省級2項。

最引人註目的,是青達近年來的成果轉化。協同研發的“氣液固凝並吸收抑制低溫腐蝕的煙氣深度冷卻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17年度國傢科技進步二等獎,產品年銷售收入達到4億元;協同研發的“鱗鬥幹渣機關鍵技術研發與工程應用”項目有多項核心發明專利技術系國際首創,新產品鱗鬥幹渣機年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協同研發的“大型循環流化床分級冷卻排渣系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7年度獲評“山東省首臺(套)技術裝備”……據統計,這些新技術新產品給企業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占企業總銷售收入的80%以上。

“這個行業以前用的滾筒冷渣機,最大處理能力隻有20噸,而且工作現場飛塵嚴重。”劉衍卉和技術人員向記者展示瞭新產品的運行,因為采取瞭不同的轉動部件以及管式換熱、風冷兩級冷卻方式,設備的穩定性更好,除渣能力達到之前的4-5倍。更重要的是,工作現場地面潔凈如新。

如今,青達不僅僅滿足於設備銷售,他們依托院士工作站等創新科研平臺,把節能環保的技術和服務帶到瞭客戶身邊。下一步,他們還打算再建一個院士工作站,專業做節能換熱。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王 娉)


本報道以山東大型招聘網站齊魯人才網《2017年山東白領就業市場藍皮書》數據為基礎分析山東17市人才流動,誰是誰的朋友圈?

[詳細]電梯保養推薦

04-08 08-04齊魯壹點


4月7日,記者瞭解到,負責地下段鋪軌任務的中鐵四局R1線軌道安裝二標段,於3月初“轉場”到演馬莊西站地下段開始軌道鋪設作業。據悉,由於地下段隧道內作業空間狹窄,區間封閉,軌料無法倒運至施工現場,不利於軌排架設及混凝土道床的澆築。[詳細]

04-08 08-04齊魯晚報


隨著郵輪旅遊旺季的到來,今年歌詩達“幸運號”、麗星“處女星號”、渤海郵輪“中華泰山”號、鉆石“輝煌號”等多艘郵輪將在青島運營航次。據悉,青島郵輪旅遊發展聯盟是由青島國際郵輪有限公司等40餘傢郵輪船公司、郵輪專業旅行社、船代公司、高校共同發起成立。[詳細]

04-08 08-04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又是一年清明時。在這慎終追遠的日子裡,山東各地以多種形式祭奠革命先烈,獻上崇高敬意,傳承報國精神。

[詳細]

04-05 10-04大眾日報


清明假期,全市接待遊客417.38萬人次,同比增12.32%;綜合收入55.02億元,同比增18.07% 三明南路被譽為青島“最美櫻花小路”,每年櫻花季都會吸引一大批市民、遊人慕名而來。[詳細]

04-08 10-04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


成立農業發展公司,作為流轉方服務土地所有方(村集體)、實施方(村經濟合作社)、承包方(農戶)、受讓方(經營主體),是馬連莊鎮土地流轉的創新和亮點。在前我樂村,村民手中的土地,可以以每畝1200元的價格流轉到合作社,而合作社的社員需要流轉土地發展設施農...[詳細]

04-08 10-04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pw11nu16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